去年冬天下班回家,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在寒風中,一個小男孩坐在奶奶的垃圾車上,借著昏黃的路燈,全神貫注低著頭看著手里的書。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我的父母沒什么文化,為了掙錢,只好進城務工。一家四口人擠在不足15平米的小房子里,父親在工地打工,母親騎三輪車載客。
中學之前,我沒買過內褲,都是姐姐穿剩下的,鞋子是鄰居們送來的,穿了兩年,鞋底快斷了。
那年學校要開運動會,我參加了接力跳長繩比賽。輪到我跳的時候,我飛快地跑到長繩中間,騰地跳起來,但是,腳下的鞋底突然飛了出去。
我一下子紅了臉,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馬上請了假回到家里。
父親翻著滿箱鄰居送來的舊鞋,竟然找不到一雙碼數(shù)合適、鞋底沒斷,又兩只都在的。
我站在父親身邊,看不見他的臉,只看到他低頭脖子憋得通紅,我以為他生氣了,連忙擦干眼淚說,沒事,大點的鞋也可以穿……
我仍清晰記得,說完這句話,父親翻鞋的動作更加劇烈,他低著頭,兩滴豆大的眼淚落在破舊的鞋子上。
那天怎么回到教室的,我已經不記得,但是永遠記得在那最虛榮最好面子的青春期,我一直鮮少說話。
憋著一股氣,我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學校。
因為,每次父親從工地回家,脫掉沾滿泥漿和汗水的衣服,我都暗暗告訴自己,我要努力讀書,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
我也一直相信,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仍然是改變自己生活境遇的最重要途徑。
讀書,不僅是為了沖破階層的束縛
央視曾經播放過一部名為《翻山涉水上學路》的紀錄片,光聽名字就有些匪夷所思。
不錯,這部紀錄片正是揭露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上,一些落后國家地區(qū),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去上學的真實境況。
孩子們?yōu)榱松蠈W,或是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與野獸同行,或是在群山密布的高海拔地區(qū),攀爬人工“天梯”命懸一線,亦或是在水流湍急的“吃人河”上,利用生銹的鋼索橫渡江面......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期在肯尼亞的拍攝。
柯坦卡的母親,正陪著女兒穿越一片危機四伏的灌木叢,隨時有兇猛獸類出沒,越過灌木叢,母親就得返回家里照看牲畜,剩下的路只能靠柯坦卡獨自去走。
12歲的柯坦卡,接下來要一路向南穿越廣闊的大草原,才能抵達學校。
影片里,母親望著女兒離去的背影,眼中帶淚說:“前面的路看上去安全些,但對孩子們來說依舊危險,有時會有獅子和大象,或者一些心懷不軌的人,這些都是上學路上的危機。”
她并不富裕,沒有手機,在柯坦卡離開數(shù)天里,四處打聽是否有人見過她的孩子,以確保女兒已安全抵達學校。
影片里無數(shù)相似的畫面,都讓人為之動容,每一條上學路,都潛伏著生命的危險。
我們都上過學,但我們的上學之路從未這樣艱辛、坎坷,我們從未想到這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群孩子,需要冒著危險去上學。
然而,父母們心懷不舍的相送,孩子們艱辛倔強的跋涉,都只是為了去讀書,去收獲真知,孩子們總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不怕吃這些苦。”
很多孩子抱怨上學苦,上學累,可相比較而言,誰更苦,誰更累呢?
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
能現(xiàn)在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后用淚水,況且,淚水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你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
唯累過,方知閑。唯苦過,方知甜。
讀書,是相對輕松的一條路
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位叫梅梅的網友說她同學的故事,感觸挺深,她同學厭學,輟學回家?guī)透改复蚶聿宛^生意。
每天幫著招呼客人、傳菜、端盤子、收錢,穿梭在各式各樣的食客中,餐館收益自是還不錯,生意紅火。
但沒多久就跟梅梅抱怨說掙錢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累身也累心,而且這樣做下來內心空虛,還是不如讀書的時候充實。
其實,這世界上并沒有哪條路是輕松好走的,但真正進入社會之后才發(fā)現(xiàn),當年抱怨上學時候的苦和累,比起現(xiàn)實生活的曲折殘酷來說,讀書進取,通過知識升級來敲開更多的機會之門,通過智慧去獲取財富和心靈的安寧,或許才是相對輕松的一條路。
當然,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身邊有位朋友,碩博連讀之后到一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就職,有次回老家,當?shù)匾晃蛔錾獾睦相l(xiāng),問起我朋友的收入狀況。
朋友說了個大概,老鄉(xiāng)滿臉不屑說:“還以為你們高材生多棒呢,結果還沒我一間美容院收益多。”
朋友笑笑不說話,只是心里很明白,如果不是讀書,自己的境遇只會比現(xiàn)在更差,然而知識的升級,思想的拔高,讓她不會去跟這位“鄙視”她收入的老鄉(xiāng)之間爭個輸贏高下。
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決定我們的出身,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讀書,為自己塑造一個優(yōu)秀的人格,實現(xiàn)個人的提高和突破。
想起作家畢淑敏書中的一段話,或許能讓孩子們更加明白讀書所賦予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她說:
他可以聽到雪落的聲音,可他感覺不到肅穆;
他可以聽到兒童的笑聲,可感受不到純真;
他可以聽到別人的哭泣,卻體察不到他人內心的悲苦......
深以為然,或許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但格局和見識卻千差萬別的所在。
所以親愛的家長: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是希望他們在未來,即使面對同樣泥沙俱下的生活,也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多爭取一些自主選擇權,多增加一份對生命的掌控感。
而不是被動地、違背自己內心意愿地承受和忍耐。
所以,親愛的孩子:
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yōu)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更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奮斗的勇氣。
當你想要放棄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賣力、天賦還比你高的牛人,他們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個自己渴望到達的遠方。
人生,就像一家銀行,現(xiàn)在的努力,就是本金。
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當你走入社會,才會發(fā)現(xiàn):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選自: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