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記得小時候上學,學校每次放月假,爺爺就去車站接我回家。
那時家里離車站遠,需要騎著車子來回。
一路上我們彼此相對無語,等到爺爺騎不動了,我們就這么一前一后推著車子走著,記得爺爺常常和我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日后要好生讀書。”
那時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記在心里,望著不遠處稻田里的鄉(xiāng)親們彎腰割麥俯首插秧,我覺著他們太辛苦了。
幾年過去了,我考入了省城上大學,學了這個城市最熱門也最富前景的工程造價專業(yè)。
后來,我走進實習單位, 工地的環(huán)境有多么糟糕自不必多說,晴天塵土飛揚驕陽似火,雨天泥濘不堪污水四溢。物質(zhì)世界的貧瘠尚可以忍受,然而精神世界的荒蕪會隨著時間慢慢消磨你的夢想和純真。
后來,我選擇去了深圳,在那里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熱愛的行業(yè),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歡愉。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xiàn)實、風投、天使輪這些名詞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面,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當我這幾年再次回到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幾年前,腦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他們寧愿選擇每月靠家里人給零花錢度日,也不愿選擇自食其力謀一份工作;他們寧愿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新知識。
曾經(jīng)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
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是這樣回答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zhuǎn)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于,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
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xù)地經(jīng)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
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nèi)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tài),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后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愿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shù)。
所有覺得學習苦的人,大多是沒有挨過現(xiàn)實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關(guān)于在校大學生的報道,即將面臨大學畢業(yè)的老岳,在高中時就是一個十分標準的網(wǎng)癮少年。
高考之前,爸媽為了防止他分心,連手機、電腦,甚至電視都不給碰。
上了大學后覺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沒有玩夠的游戲都玩回來。在游戲里建了群,為了把群發(fā)展好,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游戲里。
大一時逃了一節(jié)課之后,發(fā)現(xiàn)大學管得并不嚴,膽子大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課,從此接二連三一發(fā)不可收拾。天天在寢室蓬頭垢面玩游戲,外賣盒堆了一地,期末掛科也成了常態(tài)。
當室友拿到了滿意的offer時,除了游戲沒有任何愛好的他,連畢業(yè)都成了問題。
虛擬世界里的游戲雖然精彩,但是現(xiàn)實生活里會有更高的要求。
游戲里的情節(jié)尚可以提前設(shè)計,然而現(xiàn)實卻是用一生的時間去體驗。
曾經(jīng)有考生在高考時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學歷不高,加上沒什么專業(yè)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fā)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的感慨。
后來幾經(jīng)周折,這名考生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貞浉呖迹寡浴艾F(xiàn)在覺著有點可笑。”
不想讀書,覺著讀書辛苦?現(xiàn)實的生活會誠實地告訴他們,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
窮則思變,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會自發(fā)地掙扎起來改變現(xiàn)狀,對于有些背負著沉重生活的人來講,學習才是脫離生活苦難又輕松又有用的途徑。
沒有誰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糟糕。
有時候?qū)W習的那種“苦”和沉重粗礪的生活比起來,真的不算什么。
有學者說:“那些長期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窮人,培養(yǎng)出了短缺頭腦模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于關(guān)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余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fā)展事宜?!?/FONT>
過去不按思維而生活,終將有一天要按照生活而思維
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歡,大多數(shù)是因為人們從不會思考自己為何痛苦。
然而,這世上還有另一種痛苦是,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了失望的情緒,然后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作是自己本該如此,甚至誤以為這就是吃苦的好處。
我總覺得苦難的意義,在于我們更好地去思考人生為何如此苦難,就像有人曾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從不值得一過。
如果沒有經(jīng)過思索和自省,苦難終究只是苦難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人,年輕時總覺得學不學習無關(guān)緊要,反正自己體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體好就能混口飯吃。
他們終將會明白,那些為了討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當年不吃學習苦的代價。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誰都不想吃。
我從不喜歡自討苦吃,如果我能通過學習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見這些痛苦的經(jīng)歷,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學習?
生活其實并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學習其實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對未來報有期望的勇氣。
即便艱難,學習仍是改變的最好方式
沒有選擇吃學習的苦,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個問題:假設(shè)房間里有100個人,他們從18歲時帶著100元錢的初始資金玩游戲,每一輪,每個人都拿出一元隨機給另一個人,一直玩到65歲,最后100個人的財富分布會怎樣的?
游戲運行17000次后,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是:top1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30%的財富,top2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50%的財富,60%的人財富縮水到100元以下。
這結(jié)果從側(cè)面驗證了“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那么,努力的人生會更好嗎?
假設(shè)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別人加倍努力,獲得1%的競爭優(yōu)勢,即贏得收益的概率比別人高出1%。
游戲的模擬結(jié)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進入了富人的top20。
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考場交上白卷求“0分”,之后做過組裝廣告箱、制造井蓋、包裝衛(wèi)浴產(chǎn)品、生產(chǎn)說明書的工作。
其間,他結(jié)婚生子又離異,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變故后,2017年3月25日,他重新走進了高考考場,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
“我只是在一個環(huán)境里,一個狀態(tài)下,活得太久了,沒有什么新鮮感了,所以想去上學,想經(jīng)歷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我不喜歡在一個模塊里轉(zhuǎn)悠,讓我很痛苦?!?/FONT>
說出這些話的徐孟南,生活并不拮據(jù),有時他月收入能上萬,生活質(zhì)量不算太差。
而生活的平庸和細碎會讓人感到厭倦,想產(chǎn)生改變的最有效利器,是學習。
一位93歲的上海爺爺被人拍到和外國人對話,他發(fā)音標準,口齒清晰,面對鏡頭說,“stops learning is old,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停止學習讓人衰老,不斷學習才能永葆青春)
多少人,還沒輪到變老的年紀,就已經(jīng)因為未老先衰的心,斷了提升自己的路。
學習的意義不止在于達成所謂生活品質(zhì)的提升,它的價值,在于給人更多本想不到的可能。
學習的過程或許痛苦,但是選擇做主動接受學習中的苦,生活中的苦即便還在,意義也會變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