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五個幫——談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的溝通與合作
作者:韓志濤
班級是學校組成的基本細胞,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在這個基本單位中,擔負著班級管理職責的班主任和承擔著教育教學工作的科任教師雖分工不同,但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班主任協調班級學科教學工作,建立班級合作互助的關系以形成合力,對于班級的管理至關重要。
一、班主任與科任教師溝通合作的必要性
1、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班級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和責任擔當,是利益共同體。六科教師是一個團隊,班主任是組織者,應與科任教師互通學生信息,取得一致認識,發(fā)揮思想教育的合力作用。在要求學生履行學校各種規(guī)章制度、提升班級凝聚力和榮譽感、培養(yǎng)良好班風學風等方面,都需要爭取科任教師的密切配合、共同協作。
眾人拾柴火焰高。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僅憑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難以做好的,只有凝聚全體科任教師的力量,齊抓共管,才能達到管理好班級的目的。
2、班主任所能看到的問題是片面的
班主任陪伴學生的時間雖長,但學生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面前呈現的往往是不同的自己。結合老師們反饋的課堂內外表現,班主任能更立體、更準確地認識一個學生。若沒有及時的信息互通,班主任就不能第一時間了解情況,有些問題的處理就缺乏時效性,甚至還為后面的管理埋下的更多的隱患。
3、科任老師在教育學生上具有學科優(yōu)勢和身份優(yōu)勢
盡管大多數學生對班主任有天然的敬畏感,但一個班上總免不了有個別刺頭,不吃班主任那一套,卻很服某一學科的老師。相較于班主任,科任教師與學生產生的矛盾、沖突要少得多。對于一些特別的學生,借助科任教師的力量或許能更有效的解決班級管理中一些棘手的問題。
學校提倡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老師們在學科教學的同時,可以將隱性德育、學業(yè)指導、心理疏導等融入其中。教師集體的融洽協作,既有利于班主任開展工作,又有利于科任教師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的合作與溝通,相互支持與配合,是建設和諧、有凝聚力的班集體的基礎,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業(yè)進步的重要條件。
二、班主任與科任教師溝通存在的問題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作為班級的兩大管理者,是學生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合作,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二者不暢的溝通合作會削弱教育的力量。造成班主任與科任教師溝通不暢的因素很多:
1、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因教育教學任務不同、角色不同,在教育觀、學生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2、高中班主任、教師教育教學任務繁重,造成交流溝通的頻率低。班科聯席會雖然為老師們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有些信息溝通得不及時;
3、部分教師因擔心給對方工作增添麻煩等顧慮而缺乏溝通的主動性;
4、溝通的方法不當,沒有達到溝通并解決問題的目的;
……
三、班主任加強與科任教師溝通與合作的策略
(一)樹立科任教師的威信
1、曬出科任教師的特點,強化尊師重教的意識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在學生們心目中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部分學生對科任教師不夠尊重,這既影響了科任教師的教學情緒,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的勁頭。班主任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讓學生明白尊重教師是學生的基本準則。在班級工作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家長宣傳科任教師所擁有而學生看不見、聽不到和了解不全面的優(yōu)點,如素質特長、敬業(yè)精神、工作業(yè)績等,使學生更加尊敬和欣賞每一位老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相對于班主任,科任老師更在意學生的評價。班主任積極肯定科任老師對于班級的貢獻和對學生的關心,增強科任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讓學生打動老師。讓師生彼此信賴,努力提升科任教師在班級中的幸福感。這也間接拉近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距離,有利于彼此的溝通合作。
2、妥善處理科任老師與學生的沖突
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難免會有矛盾。當問題出現時,班主任要做好“滅火”工作,既要維護科任教師的威信,也要讓學生心服口服,避免產生隔膜。從多方面了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再開展工作。屬于學生的缺點錯誤,要理性批評并督促其改正,避免矛盾升級;屬于科任教師的誤解,向學生分析科任教師這樣做的原因與目的,求得學生理解。不管是哪一類問題,班主任要主動化解科任教師心中的怨氣。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學生主動向科任教師承認錯誤,有效化解學生與科任教師之間的誤會。
班主任還可以利用一些小事樹立科任教師的威信,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感情,例如以科任教師的名義來表揚學生的優(yōu)點、進步等。
(二)加強科任教師的參與感
1、邀請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的管理
在擬定班規(guī)、選拔班干部與科代表、優(yōu)生培養(yǎng)、后進生轉化、學生的獎懲等工作中,都可以聽取科任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參與進來。如讓科任老師自己選擇本學科的科代表,分派后進生轉化任務,讓他們協助班主任培養(yǎng)班級拔尖人才等;邀請科任老師參加班級舉行的活動,如主題班會、家長會、聯歡會、體育比賽等。借助這些機會讓科任老師了解班級管理的理念,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增強老師對班級的認同感、歸屬感,使科任老師更樂意協助班主任搞好班級管理工作。
2、信息互通,及時處理班級中的問題
任課教師對班級工作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權。班主任要主動地向科任教師介紹班級和學生的動態(tài),以便科任教師結合當前實際針對性地調整教學,使工作更有成效。
班主任主動向科任教師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言行舉止等情況;及時反饋學生對學科教學有參考價值的一些想法。定期與科任教師共同商討班級的管理要求、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等,與科任教師統(tǒng)一思想認識,統(tǒng)一教學要求,爭取科任教師為班級工作出謀劃策,形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人人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個個做學生表率的局面。
在工作實踐中,班主任應隨時與科任老師保持聯系,交流班級的教學信息,了解學情,了解科任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傾聽任課老師的意見或建議。
(三)主動服務科任教師——與科任教師溝通的法寶
1、重細節(jié),給老師提供舒心的環(huán)境
上課預備鈴響,老師走進課堂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們都安安靜靜地走在自己座位上做好課堂準備。班主任早于科任教師來到課堂,幫老師壓陣,把一個安安靜靜的課堂交到老師手上;要求值日生課下認真整理講臺,確保無雜物、無粉塵,使老師能舒心的將自己教學用品放在講臺上;座次表上給一些生僻字標上拼音,避免老師點名讀錯的尷尬……這些是我在日常管理中特別注重的小細節(jié),或許能贏得科任教師對班級的認同。
2、善協調,促學科均衡發(fā)展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是合作的同事關系。班主任要甘當助手,主動做好與各科教師之間的協調工作,避免出現“各掃門前雪”的現象。協調各科的時間劃分和課后作業(yè)量,避免學科間的不均衡。特別是班主任的任教學科絕不搶占時間資源,顧全大局,促進班級的整體發(fā)展。
3、補短板,做科任教師的同盟者
五個手指有長短,一個班級也會因學生對某一學科有畏難情緒或在其他學科投入太多而精力而存在薄弱學科,班主任不能抱怨科任教師,而是積極配合科任教師想辦法。班主任主動了解科任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如課堂學生的配合度、課后落實情況等問,共同商討合理的解決途徑,幫助老師排憂解難,促進學科的良性發(fā)展。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干涉科任教師的學科教學,不缺位但也不越位,畢竟專業(yè)的事應交給專業(yè)的人做。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無論哪位教師,都不能單獨地進行工作,都不能作個人冒險,不能要求個人負責,而應當成為教師集體的一分子。”班主任做好與科任教師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把科任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打造有溫度、有凝聚力的班級體,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